恒富–家庭保障规划

香港的重疾险,真的比大陆的重疾险,理赔宽松吗?

小编

随着“后疫情时代”来临,内地与香港已完全恢复通关,香港保险又迎来了一轮购买热潮。

像文文大保贝儿所在的郑州,坐着高铁6个小时就能直达香港九龙,交通真的不要太方便。

于是最近又有很多小伙伴来问我:香港保险到底好不好?到底是去买香港保险还是内地保险?

这个问题没办法简单的回答“好”或者“不好”,我也不屑于跟人喷来喷去的,没啥意思。

这篇文章只谈重疾险

以香港保诚的重疾险主打产品:危疾加護保III(癌症多次赔付型)为例,我们来看一看,香港重疾险与大陆重疾险,在保障方面的差异。

01、疾病病种保障范围上的差异

目前,大陆的重疾险产品,普遍保障有100-120种重大疾病,20-35种中症疾病,30-50种轻症疾病。

大陆的重疾险随便你翻,出不了这个范围。

甚至由于“内卷”严重,现在的保险公司真的是想尽办法增加病种保障数量,生怕病种数量比别家的产品少了,被人说“坑”。

香港保诚危疾加護保III保障了117种疾病,包括有56种重疾和61早期重疾。

这个“早期重疾”,可以视为大陆重疾险里面的中症、轻症保障。

虽然说病种多≠产品好,但是从保障的疾病病种的数量上来说,确实是大陆的重疾险保障的范围更多。

02疾病病种保障内容上的差异

大陆的重疾险产品中,对于28种重大疾病和3种轻症疾病,是有全行业的统一规范的。

也就是说,你现在在中国大陆范围内,所能买到的所有重疾险产品,里面都有法定的28种重大疾病+3种轻症疾病,并且理赔标准是一模一样的。

但是香港重疾险产品,则没有类似的统一规定,各家保司的重疾险种类及理赔标准,均是自行定义的。

我很难讲这一点的好坏,毕竟萝卜白菜也是各有所爱,就不予置评了。

03重疾险保额赔付情况上的差异

大陆的重疾险产品,中症、轻症理赔后,是不会影响重疾的理赔的。

比如说买了50万保额的重疾险,中症理赔30万之后,如果再发生重疾风险,依然是赔付50万元。

并不会因为之前轻中症的赔付,而降低后续重疾的赔付保额。

而且,中症轻症赔付后,后续的保费就全部豁免了,保障依然有效。

但是,危疾加護保III这款重疾产品,轻症理赔后会占用重疾保额:

1.jpg

这也是多数香港重疾险的特征之一。

就是假如原保额是50万,轻症理赔了一次20万,那么后续再理赔重疾就只能理赔30万了。

而且,危疾加護保III这款重疾产品,罹患轻中症后豁免保费,但是仅豁免1年保费:

2.jpg

保费也豁免了,但豁免的实在是不多。

04特定疾病赔付情况上的差异

像大陆的多次赔付型的重疾险产品,重疾的赔付是没有时间限制的。

就是保障一辈子,无论是多少岁发生的重疾,符合条件就能赔。

包括附加险里面的“癌症二次赔”、“心血管二次赔”这些,也都是持续终身的。

总之是没有年龄限制的。

但是危疾加護保III这款重疾产品,附加的癌症及心脏病多次赔付,仅在86岁前有效,86岁之后就没有这个保障了。

3.png


当然了,如果你说活到86岁也行了,甚至觉得自己都活不到86岁,所以不在乎这一点,那也行。

确实这么想也没问题。

05重大疾病理赔标准上的差异

这个可能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了,也是文文大保贝儿在标题上写的:“香港的重疾险,真的比大陆的重疾险,理赔宽松吗?”

答案是,不尽然。

前面我们说了,为了规范市场,大陆的重疾险产品里,前 28 种高发重疾和前 3 种轻症疾病的定义,都是行业统一的。

能不能赔、怎么赔,每家保险都一样。

但在香港,因为疾病定义没有统一的标准,由各家保险公司自行定义,所以确实可能会出现一些病种,定义比内地更宽松。

比较典型的就是脑中风后遗症,在大陆的重疾险里面,要求在确诊 180 天后仍然留下神经系统的永久性功能障碍;

而香港重疾险里面,有的产品仅要求“持续最少四周”。

不过,也有一些病种在大陆的重疾险产品里,理赔更有优势。

比如原位癌,香港有些保险公司只赔出现在特定部位的原位癌,而大陆的重疾险则没有对具体部位作出规定。

因此,不建议大家仅用单一病种进行对比,然后就一刀切地认为香港重疾险的疾病定义更宽松、理赔更容易。

没有的事儿。

06关于“保额增长”的问题

受监管要求,大陆的重疾险产品,在投保的时候就确定好了保额,没有分红。

比如现在投保了 50 万保额的重疾险,几十年后还是 50 万。

所以就导致了一些朋友觉得,重疾险的保额跑不过通货膨胀。

而一些香港的重疾险产品,是有分红的,也就是保额会增长,可以一定程度上抵御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。

虽然说实际分红是不确定的,但保额有希望增长,就是比没希望增长强,这也是很多人选择香港重疾险的原因。

但是,记得六个字,分红并不确定。

建议大家一定要理性分析产品,充分了解收益和风险后再做决定。

计划书上动辄 6% 或 7% 的高收益,只是预期收益,建立在高投资回报假设之上的,并不是确定到手的收益。

而确定收益要看保证部分,一般都比较低,在 1% 左右。

“有分红”确实是香港重疾险的优势,但是我也不觉得大陆重疾险没分红有错。

都说了,分红是不确定的。

07、香港重疾险的亮点

说了这么多,并不是说危疾加護保III这款产品不好,或者要说大陆的重疾险有多优越。

危疾加護保III也是有亮点的——

比如说,大陆的“自杀条款”是2年,也就是说,投保了寿险之后,2年内自杀保险是不赔的,2年后自杀保险才会赔。

但是香港那边呢,“自杀条款”是1年。

当然,生命诚可贵,建议大家尽量还是想开一点,不要有任何不珍惜生命的想法。

此外,住进ICU(满72小时)即使不确诊重疾或者轻症,也可以赔付10%的保额。

这个确实是很大的亮点,大家都知道,重疾险理赔一般都需要一定的条件:做了某种手术/处于某种状态/确诊某种疾病。

像这种住进ICU但是最终并没有确诊任何疾病的情况,虽然不多,但也还是有。

港险的这个条款,也是实打实的增加了客户获得理赔的概率的。

不过现在大陆地区也有些产品在尝试跟进了,很不错,见贤思齐。

我相信,任何重疾险产品,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亮点。

保险产品很难简单的就说“好”与“不好”,只有适不适合。

写在最后

这篇文章,就是简单的说一下大陆重疾险与香港重疾险的一些区别。

至于两边的法律啊、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啊什么的,也有影响,但是要展开说就太大了。

一两句是真的说不清楚。

只能说,在重疾险的保障方面,两地保险各有千秋;

而从时效性、便利度、法律保障来看,长期生活在大陆的朋友,选择投保大陆的保单,确实是会更有优势。

对于普通家庭而言,大陆的重疾险完全够用,毕竟保费便宜、理赔纠纷少、理赔速度快、购买成本低;

对于资产有全球配置需求、考虑境外就医的高净值客户来说,配置香港保险也是很合适的。

想跟大家说的就是,关于“是香港保险好,还是内地保险好?”的问题,是没有标准答案的。

无论哪个市场,有专业的保险顾问,也有坑人的误导销售;无论哪类保险,有高分产品,也有低分产品。

无论是买香港的保险,还是买大陆的保险,找个专业、靠谱的销售人员,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进行合理的配置,才是最为重要的。

买保险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,建议大家深入分析个人情况和需求后,再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,切忌盲目跟风。